西部,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文化多彩、风光美丽。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驼铃古道丝绸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这里曾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西部,是世人眼中美丽遥远却又贫穷落后的地方。
在东部借改革东风迅速发展之时,西部远远落在了后面。1979年到199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比东部地区低1.4个百分点。西部12个省区市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27%,GDP却仅占17.3%。
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一个大局,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也是一个大局。党中央明确了“两个大局”的战略部署,“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国家目标。
世纪之交,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占据中国版图三分之二的西部大地开始了奋发崛起之路。
2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实施《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一系列相关政策,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支持。
去年,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部地区也交出了圆满答卷: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5086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56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在西部大开发迈入第三个十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针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明确西部大开发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时代,新格局。西部大开发正从过去以建设为主的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西部各省市结合自身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贵州建立;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战略平台集聚大数据智能化企业7000余家;四川宣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存储谷”;广西围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等15个重点发展产业,策划1000个以上重点招商项目……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智力支撑。西部大开发伊始,党和国家就将人才政策作为重要的支持保障举措,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从当年被动的“孔雀东南飞”,到如今主动的“筑巢引凤”,西部地区从实实在在的发展中深切体会到了人才的力量,也更加重视人才工作。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之后,西部各省陆续召开人才工作会议,结合各自产业基础和发展战略,谋划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
人才工作如何更有效地服务西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才》杂志组织了“人才引领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专题调研,选取了西部地区的9个城市,试图从这些城市的发展经验和困惑思考中找到答案。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野外吊装风机设备 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供图
意识提升 释放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强烈信号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交界邻国最多、陆地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
自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来,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共同书写了繁荣发展、团结进步的辉煌历史。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让这片魅力独特的土地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十四五”期间,新疆将重点推动石油石化、煤炭煤化工、林果等“十大产业”发展。以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支撑新疆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新疆的认识,也是新疆的实践。
今年5月,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创新性举措,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又有很浓的新疆味,充分彰显出自治区党委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迫切渴求,释放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强烈信号。
首府乌鲁木齐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代世界四大文明在这里汇流。如今,这里聚居着56个民族,是全疆最大的商贸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中心,也是我国向西开放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
近年来,依靠创新,乌鲁木齐在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乌鲁木齐充分体会到“双招双引”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招商项目的落地会带来对人才的大量需求,尤其一些具有重要支撑力、带动力、影响力的大项目加大了对顶尖人才的需求力度。另一方面,招才引智在地区形成的人才聚集效应,也会打消企业在投资地选择过程中对高端科技人才招引的顾虑,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乌鲁木齐近几年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把招才引智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每两年重点选拔和培养20名政治过硬、品德优良、专业拔尖、贡献卓著、引领发展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给予经费资助、待遇保障等政策扶持,引导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乌鲁木齐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在全市发展的重中之重,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管理服务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灵活的政策保障。
改革永远在路上。面对新发展阶段,乌鲁木齐认识到,将人才的定位由过去的“支撑”提高到“引领”的新高度,一方面要确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观,从全市战略发展的高度抓人才。另一方面要树立专项编制人才发展工作的规划意识,既立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创新驱动发展制高点的要求,又着眼长远提升乌鲁木齐的可持续创新能力,科学编制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指导全市人才工作。
距离乌鲁木齐3000多公里的广西首府南宁,也在加紧优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南宁,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处于“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南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高地为目标,围绕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需求,制定出台“1+6”“强首府18条”等人才政策,打出系统集成的政策“组合拳”,形成人才引、育、用竞争比较优势,提升人才引领发展的支撑力。
从北到南,树立起强烈人才意识的西部地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努力让更多“千里马”脱颖而出。
培养提质 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位于珠江源头的曲靖,是云南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城市。近年来,曲靖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增速和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度连续两年均位列全省第一位。
曲靖非常注重本土产业人才的培养。2014年,曲靖开始实施“珠源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行“一对一”对口跟踪培养和管理,对入选的产业技术领军人才每年发放特殊生活补贴和培养经费。
曲靖在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人才引领带动示范作用,组建专家培训团,对农业、烟草、化工、冶金等领域技术人才进行系统培训,每年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000人次以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教培训优势,依托曲靖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校,组织开展企业家和产业人才专题培训班,帮助企业家和产业人才深化产业发展意识、提升产业发展能力。
中国科技城绵阳,则发挥其作为我国重要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的优势,以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突出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动技能人才培训实现新突破。
绵阳在四川省内率先启动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已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09个,涵盖电子、国防、商业服务、非遗等行业领域,形成了国家、省、市、县(企业)四级梯次并进发展的良好局面。
为了培育更多企业能用、爱用的技能人才,绵阳支持全市10所技工院校对外开展职业培训,承担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企业技师培训等任务;支持129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开设机械加工、电子等行业领域培训工种,覆盖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至三级培训层次。
与此同时,绵阳积极发挥职业技能大赛激励作用,高规格举办市级职业技能大赛四届,有效带动广大企业和职业院校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关注度,让一批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数博会“5G 智联万物 数字慧通未来”高端对话现场 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引才精准 产业与人才融合共进
曾经“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如今成功实现“千年之变”,经济增速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3,实现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文件,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提出积极吸引数字经济、清洁能源、高端制造、山地农业等行业领军人才,探索多元化柔性引才机制。
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人才大汇聚的十年。院士来了,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来了,博士服务团来了,金融人才来了,大数据人才和科技副职也来了……
人才的汇聚,带来了产业的发展。贵州大数据产业大踏步前进,数字经济增速连续五年全国第一;十大工业产业集群竞相崛起,为工业发展提振了信心;十二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乡村田野孕育无限希望……
作为省会的贵阳,也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驶入后发赶超的快车道。“十三五”以来,贵阳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吉利汽车及发动机、恒力产业园、比亚迪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成投产,宁德时代、奇瑞汽车等一批引领性项目开工建设。
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贵阳设定了人才总量与增量目标,明确2022年人才总量达到123万人以上,2025年达到160万人以上,研发人员突破20万人,提高人才增量在城区新增人口中的占比。
在具体引才举措上,贵阳突出了“三个聚焦”:
聚焦重点项目。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以项目为牵引,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021年,直接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中国工程院院士宫声凯2个院士团队和30支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华为云全球数据基地投入运营,将带动2万名创新人才到贵阳贵安工作。
聚焦重点群体。持续推进黔籍人才、青年人才引进计划,采取举办活动引、搭建平台引、鼓励企业引等方式,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做大增量;分类实施系列人才培育计划和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产业人才、创新型青年人才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做优存量。2022年,计划新增制造业人才2万人、大数据人才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2万人。
聚焦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强化就业、创业、专业、企业“四业”联动,开展“筑人才·强省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由市领导领衔包保在黔71所高校,为高校毕业生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邀请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走访百家企业,拓展优质就业岗位3000多个,提高高校毕业生留筑创业就业率。
陕西宝鸡也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中,收获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
清华大学是与宝鸡市最早建立合作关系的知名高校,自2012年以来先后签订了两轮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共组织7批128名博士研究生来宝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重大项目合作6个,总投资18亿元以上;60多户企业与清华大学建立了咨询合作关系。
为了实现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对接,宝鸡设计开展了“一把手进高校院所”“院士专家宝鸡行”“专家教授企业行”“企业老总高校行”等“一进三行”活动,每年确定5-6月为集中活动月,安排全市各县区各部门“一把手”带着项目走进高校院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先后与宝鸡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同时,通过举办产业发展论坛、博览会等大型会展活动,宝鸡邀请引进院士、专家、教授考察调研,为宝鸡产业发展把脉会诊,开展项目合作。
广西玉林则变“定期引”为“全天候”、“单一引”为“全方位”,着力打造“玉见英才”新品牌,持续提高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推行“周转+协议”模式,打破传统编制管理方式和事业单位薪资结构,市县联动成立8个人才发展中心,落实260多个周转编制,对急需紧缺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采取协议工资制,累计引进金融、城市规划、新材料等高层次人才216名。同时,深化“玉生回归”工程,开发启用“玉生回归”信息系统,在全市11所示范性高中建立“玉生”联络站,举办“玉生”信息收集管理培训会,为精准引才提供数据支撑。建立北京、广州、武汉等16个驻外人才工作站,开展高层次人才专场引才活动。
王双飞院士(右一)带领广西博世科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南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改革增效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产才融合的过程中,各地瞄准人才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以更公正的评价体系、更鲜明的激励体系,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智慧,努力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是我国西北地区机车检修、铁路起重机造修基地和通信铁塔等钢结构综合生产基地,在册员工1700余名,拥有近900名高、中级技术人员及高级技工,资产总额近35亿元。
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公司创新开展“核心人才”评选机制,健全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立经营管理、专业管理、工程技术、市场营销、技能操作五个职业发展通道,将公司晋升通道与集团核心人才通道有效对接,构建了从见习生到集团资深专家的梯次员工队伍,并根据层次给予相应奖励。
“核心人才”评选机制打破了以往单通道晋升渠道,让更多人才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了让“核心人才”竞相涌现的制度设计初衷。
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陇药现代化高新技术制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探索利用“科学家合伙人制”模式,广泛吸纳全国行业范围内的优秀科学家,在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新型生物医疗器械方面开发了一批拥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为一家快速成长的、陇药特色的、具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高新技术企业。
“科学家合伙人制”即企业以生产、营销、资金等入股,科学家以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入股,成立独立法人公司制模式运作,成果投放市场后,母公司利用回购科学家股份或科学家长期持有股份享受分红等措施确保科学家利益。
通过创新运用这一合作模式,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展国家重点新药研发项目,带动甘肃省1万亩以上丹参栽培产业发展,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
这种创新合作模式,既以较低成本为企业精准引进了紧缺的高端人才,又充分调动了科学家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缩短了项目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和风险,将企业与科学家团队牢牢“捆绑”在一起,弥补了本土制药企业研发力量和资本不足的缺陷,有效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服务升级 让西部更有吸引力
调研中我们发现,为了增加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各地纷纷打造更具魅力的人才服务环境。既有标准化的公共服务,又有个性化的精准服务;既突出服务的便捷性,又强调人才的获得感。
广西南宁从优化人才服务机制、做优人才发展生态入手,着力解决好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让各类人才在南宁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收获了广大人才的好评。
例如,在广西率先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成功引进和建设国际知名高端教育项目哈罗公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首次购房补贴、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优诊等服务保障。
又如,创新打造了多部门、多渠道、多功能集成的“智慧人才”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39个单位72项人才服务事项一网融合、打包快办。
新疆昌吉在创新创业服务上下大力。除了建立完善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的人才投融资新机制,还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通过“参赛挖掘—孵化加速—成熟输出”的方式,培育了创客文化,让创业创新蔚然成风。
为了提高人才工作的整体效能,昌吉还通过科学考核来压实责任。创新研发的“绩效考核智能管理系统”,将人才工作“软任务”量化为5大类42项考核“硬指标”,运用动态纪实、预警监测、统计汇总、数据分析、智能选用、科学调配等六大功能,实现重点工作推进的全过程管理、干部履行职责的全方位评价、人才队伍建设的立体式分析,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评先评优挂钩,构建了全流程闭环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压实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责任。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各地在推进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一系列的举措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西部大开发二十多年来,西部的人才基础大为改善,为西部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部依然会是人才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一个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令人期待。
(刊于《中国人才》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