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财政力量相对薄弱。但记者在此次调研中发现,不少西部地区扬长避短,格外注重发挥企业尤其是优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用好平台,支持企业建立平台,实现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2021年,陕西省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聚焦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构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为创新驱动加力加速。
作为工业强市,宝鸡市紧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大机遇,围绕争当全省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升的排头兵目标,率先建成秦创原宝鸡创新促进中心,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优服务保障,支持引导企业用好秦创原创新平台,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位于宝鸡的秦川机床工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为突破机床产业“卡脖子”技术,2021年3月,秦川集团与西安交通大学赵万华教授团队在西咸新区设立陕西高端机床创新研究院,与高校共建高档数控机床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针对秦川集团的需求,研究院集聚了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学的专业科研人员,与秦川集团企业工程师共同研发新一代齿轮磨床原型机。目前,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新一代齿轮磨床即将完成设计分析进入出图阶段。
中铁宝桥集团是宝鸡装备制造业的另一家龙头企业,自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来,该企业不断加大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年均科技研发经费投入达到企业营业额的3%以上,成果转化应用率达到70%以上。其中,自主研制的高速磁浮道岔,直向通过速度达600公里/小时,是目前世界上通过速度最高的高速磁浮道岔,城轨交通整体技术“领跑世界”。
依托秦创原“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的模式,宝鸡企业实现了与高校人才、科研成果的无缝对接,满足了企业技术创新突破的需求。据统计,去年以来,宝鸡市累计引进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53名、“科学家+工程师”30人、“新双创”队伍37个、科技经纪人12人。
人才与产业相互交融,宝鸡的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壮大发展。除了两大龙头企业,中车时代、中铁高铁电气、宝鸡石油机械、宝鸡石油钢管等企业也快速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2021年,全市246户优势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90亿元,拉动全市增长1.8个百分点。
甘肃省也组建了由企业牵头的首批5家创新联合体,集聚了省内外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40余家单位的创新资源,带动创新链、产业链融通发展;支持5家创新联合体承担5项重大科技项目,投入科技经费7000万元。
四川绵阳支持重点企业对接高层次创新资源,引进培育具有影响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创新研发团队和技能技术领军人才团队,推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在引进人才驱动下,九洲集团实现全球航班星基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突破;长虹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国有企业,长虹电源建成国内最大的航空电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华丰科技建成国内最大的高速连接器生产基地。
西部也有不少企业,通过建立域外研发中心,驱动科技成果转化。兰州西脉公司是以医疗领域形状记忆合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西北地区医疗器械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进难和研发平台少的难题。西脉公司瞄准江苏省医疗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在苏州工业园投资购置独栋物业设立纯研发中心,不仅全职引进相关领域37名人才开展产品研发,更是与苏州工业园区的研发机构、高校实验室进行深度项目合作。在创新资源集聚地设立研发中心,让企业效益有了显著提升。
特变电工是中国五百强企业,位于新疆昌吉州。虽地处祖国边陲,却以能源为基础,为本地培育了输变电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变压器年产量达2.4亿kVA,居世界第一位,光伏EPC总量排名全球第一,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输变电行业的排头兵。
特变电工高度注重科技创新,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左右用于科技创新投入。注重通过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构建工程产业化平台、打造研发试验基地、推动多维度创新合作等方式吸纳行业创新要素。在平台建设上,先后建成了国家级特高变压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铝电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家工作站等16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
花香蝶自来,梧高凤必至。2012年以来,特变电工与世界著名的变压器和多晶硅研究机构、电线电缆和能源优秀企业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同时还集聚了来自24个国家的200余名国际化科研技术人才、300余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及行业学科带头人和1500余名硕博士高层次人才,成立了多个科研攻关课题组,解决了在新产品研发制造、工艺改进的多项技术难点和问题,实现126项自主技术重大突破,参与制定IEC等国内外行业标准210项。据统计,新疆昌吉州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疆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技术中心比重达30%。
创新平台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此次调研,我们欣喜地发现,西部不少地市开始有意识地在“一带一路”“区域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打造与本地特色产业优势结合的创新平台。相比国家新时期的战略需求,其创新实力和效能都还有待加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1》显示,全国31个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结果显示,西部12个省份中有8个排在22位之后。
调研中,除了科教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市,大部分西部地市反映,创新平台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释放。
如广西玉林市认为,平台作用发挥不明显,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载体和平台支撑能力不足,缺少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创新平台数量仍然偏少,辐射带动作用亟待提升。部分创新、科研平台承担的高水平研发项目还不够多,承担省级以上的项目偏少,未能充分发挥引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发挥带动作用不明显。
云南曲靖反映,截至2020年底,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仅8%。
四川绵阳则反映,现有的企业创新平台主要围绕内部项目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也仅服务于企业内部,对外特别是对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开放还有待提升。
由此可见,目前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仍在路上,与东部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近年来,国家层面打造西部创新能力建设上屡下重棋:如《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支持西部地区在特色优势领域优先布局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
今年3月,科技部等九部门共同出台《“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提出实施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宁、兴蒙、入滇和深化跨区域结对合作七个方面重要任务,科技资源丰富的地区帮助西部省份共建创新平台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如贵阳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联合实验室、开放创新合作平台等。
在西部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平台路径上,坚定立足实际,理清路径规划,不能盲目贪大求全,避免成为落后产能、淘汰行业集聚地成为西部地市的共识。
玉林市提出,推进人才平台创新赋能行动,打造“全方位”的融合平台。推动各级平台做大做强,积极创建提升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西部地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吸引大湾区知名科技、企业、人才组织到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鼓励企业到大湾区建立“科创飞地”等研发机构,就地吸纳创新人才,借助大湾区企业科研力量开展技术攻坚。
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表示,要加大科研平台建设,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好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助推重点产业发展。结合“揭榜挂帅”等机制,谋划建设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内领先和顶尖的高端人才,开展重点课题攻关。发挥技能领军人才示范作用,围绕“名匠、劳模”,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注重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各类众创空间,支持青年优秀人才创新创业。
(本文刊发于《中国人才》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