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从西部大开发1.0到2.0,再到被称为西部大开发3.0版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党中央对我国西部发展始终寄予厚望。
围绕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很多西部省市纷纷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陕西省以建成国家(西部)科教与创新中心、引领西部发展的增长极、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为目标;贵州省提出要努力建成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广西正在努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
目标催人奋进,使命呼唤前行。面对新时代创新发展需求,西部地区人才发展还存在哪些短板?西部地区又该如何通过人才工作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引领和支撑?
西部人才发展依然面临严峻现实
对标“十四五”发展规划,参与调研的城市普遍反映,西部地区人才工作还存在诸多短板弱项,人才资源供给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不匹配,存在规模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仍显匮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亟待破解。
从参与调研的9个城市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链细碎,难以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相互融合发展。
与东部城市相比,我国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普遍存在工业结构偏重,农产品产业链条短,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水平不高等问题。
有城市反映,现有的一、二、三产业均一定程度存在“碎片化”现象,多数企业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上下游产品及相关配套产业,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人才的效应。也有城市反映,人才产业分布多集中在农业种养殖、能源矿产冶金等传统产业,医药、大数据等高新产业领域内的人才缺口比较大。
参与调研的城市普遍认为,现有人才对重大发展战略支撑不够,不能满足西部地区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创新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对高水平研发人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带头人、掌握国内外领先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创业型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与现有人员存在较大落差。
——大规模引才聚才存在难度。
除了个别区域中心城市,其他西部地区地市囿于区域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发展空间、城市规模等客观因素,依然面临着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引才聚才。
有城市反映,即便是采用同等的政策力度,也难以与经济实力较强的周边城市竞争。而有些城市人才引进方式相对单一,更多偏向于刚性引才,顾问指导、短期兼职、对口支援、“候鸟服务”、项目合作、二次开发、“飞地引才”等柔性引才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
——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有待加强。
近些年,一些城市引才活动已经由“单兵作战”逐步演变为“团队作战”,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愈加明显,但西部地区有些企业却习惯于政府统一安排,自我引才力度不够,导致“请进来”的专家教授与企业匹配度不高。另一方面,与东部、中部相比,西部大部分企业参与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程度不高。规模以上企业创建创新平台的不多。如云南曲靖市反映,202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例仅8%。即便是建有创新平台的,也存在创新平台能级不高的问题,更多地针对企业内部创新需求,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有限。
——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缺乏。
西部地区制约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才引进难、作用发挥难、科研成果转化难等问题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在个别地区、部门和单位,“人才是战略资源、第一资源”理念树得还不够牢,“重项目开发、轻人才开发”“重资金引入、轻人才引入”“重经济效益、轻人才效益”等倾向还是不同程度存在。
在工作机制方面,“产业部门不抓人才,人才部门不抓产业”的“两张皮”现象,成为困扰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难题。产业人才的管理服务主体不够明确,各部门对产业人才的界定、分类以及统计口径未形成统一标准,难以对现有产业人才现状进行精准分析。产业人才管理行政化、人才评价“四唯”误区还未完全纠正,人才利益分配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还不够健全,部分政策过度依赖行政性手段,政策内容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待加强。
有些地市的职能部门对上级有些政策理解不到位,没有立足实际配套出台实施细则,导致相关上级政策执行难、落地难,对人才积极性造成打击。有些地方重引进、轻培养,只注重短期成效,而忽略了长期培养,对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手段,往往导致人才工作数字好看、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引进人才作用。
补齐西部创新发展人才短板
特变电工试制成功国内首台发送端±1100kv 换流变压器 昌吉州党委组织部供图
新目标新任务需要新担当新作为。如今,越来越多的西部城市意识到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性,相关实践也正在积极推进。除此之外,参与调研的9个城市围绕人才工作创新、服务引领西部产业发展,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与思考。
——聚焦发展主战略,推动资源要素整合。
兰州市委组织部建议,要按照“人才向产业聚集、为发展服务”的思路,紧盯产业集聚区域,坚持“一行业一人才计划”,集中优势资源支持重点区域发展,鼓励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引导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向重点发展区域流动聚集,推动重点发展区域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对重点领域产业发展与人才分布进行深入研究,瞄准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协作绘制产业人才地图,为精准布局产业、精准引才提供导航。
昌吉州党委组织部建议聚焦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强示范引领,在建设区域人才发展高地上求创新。以区域内创新产业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等载体为基础,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兴学科、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创新环境上进行布局建设,引进和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发展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对高层次人才的凝聚力,推动各类人才创新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辐射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兰州市委组织部建议,科教资源丰富的西部城市,要积极拓宽产教融合通道,努力推动科教“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体系融合接轨,探索实施“引企入教”改革,支持校企联合共建产业学院、“双创”基地,提高毕业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
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则表示,要开发建设红山丝路人才大数据平台,建立全领域、全地域、全方位的人才信息储备、管理服务、待遇保障、数据应用的“一站式”开发系统,打造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资金链和技术链相互融合的人才大数据平台,真正把人才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
——进一步加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西部城市越来越意识到企业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认为只有企业转变理念、增强意识,更加注重人才引进、培育和使用,才能更有效发挥人才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
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建议,西部城市在政府牵头以项目引才的过程中,要鼓励企业第一时间积极融入,让人才跟着项目走,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精准匹配。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去,引导龙头企业实施人才非本地化引进战略,推动企业把研发基地或营销中心建在科技密集、市场发达的中心城市,通过设立人才工作站或实验室等方式,有效对接国际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以及合作企业共谋发展。扶持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人才培训联盟,以课题开发、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不定期将企业内部的高层人才送出去深造。鼓励企业构建科研成果转化基地,鼓励企业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特设岗位或流动岗位,并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
兰州市委组织部建议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领军型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领产业链企业做大做强。
——完善产业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贵阳市委组织部建议,要按照党管人才和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和区(市、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人才工作机制,压实党委主要负责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探索人才工作“一岗双责”,形成产业发展到哪里、人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产业人才工作格局。坚持以用为本,围绕产业重点,加大产业人才政策兑现落实。将人才政策兑现率纳入人才工作考核,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持续推动政策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确保重点企业和人才知晓率全覆盖,最大限度地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优化产业人才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采取市、县两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募集社会资本注入的方式,用于支持各类人才特别是产业人才在贵阳创新创业。
曲靖市委组织部建议,突出问题导向,制定出台加强现代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逐步构建涵盖产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和分类分级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破除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兰州市委组织部建议构建统筹区域合作、行业合作、企业合作、科研院所合作的人才协同共享机制,在资源禀赋上做“加法”和“迭代”,有效盘活存量,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建议,政府在制定一揽子引才政策时,要敢于突破常规,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要研究制定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政策。还要联合企业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引进基本数据库,数据库要反映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变化,反映人才工作的重点项目、重大政策、重要服务平台内容,为人才的引进、培养、研究提供权威数据支持。要建立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与成果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使一流人才享受一流待遇。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评比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鼓励、支持用人单位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方式,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要建立专项跟踪督查机制,把通过项目引入的高层次人才纳入跟踪督查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跟踪。探索客观公正的容错免责机制,确保“有热情”。要建立人才工作容错免责机制,在一定范围内宽容失败、允许试错,保护和调动创业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优化产业人才服务环境。
贵阳市委组织部建议,西部地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按照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部署,同步改善市场投资、政务服务、科研创新、法治保障和人才要素环境。完善人才服务功能,用好人才服务热线、人才网上办事平台等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和“不见面办理”。对特殊人才采取“量身定制”的办法,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同时深入推进人才服务专员制度。
乌鲁木齐市委组织部建议,对已有研究成果、有项目跟进的高层次人才,政府要为其创新研发提供系统性的支持,为创新研发项目审批、项目上报提供行政审批上的“绿色通道”,打造优良“软环境”。对长期留在西部发展的,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保障人才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打造人才“来之”则能“安之”的宜居地。
如今,广袤的西部土地上,正以人才引领,进行着“大保护、大改革、大开放”的新一轮开发。我们期待,未来的西部,在中国发展的新版图上大放异彩。
(本文刊发于《中国人才》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