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苗研发出炉榜单,不少民营企业参与“揭榜”,助推中国疫苗研发速度;2022年9月,第四届“科学探索奖”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首位“90后”获奖人诞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格局,带来了火热的创新实践和丰富的创新成果。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抓创新不问‘出身’,只要能为国家作出贡献,国家就会全力支持。”这些重要论述,回应人才呼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推动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评价是指挥棒,一头连着人才培养,一头连着人才使用,是撬动人才活力的重要杠杆。立足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打破“四唯”倾向,弱化论文权重,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坚持服务发展、激励创新,遵循规律、科学评价;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为“帽子热”降温,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一系列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真刀真枪疏通堵点,动真碰硬纾解痛点,树立起“以能力争高低、以创新论优劣、以质量谈好坏”的鲜明导向。
改革的破冰,推动着实践的探索,培厚着创新的热土。鼓励支持科学家团队勇闯科学的“无人区”;专门给青年科技人才开绿灯,不限制揭榜方所在地区、单位性质,对揭榜单位、揭榜人员不设置“牌子”“帽子”;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改革的生动实践中,创新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科技攻关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效果明显。因为灵活的人才评价使用,一些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项目中崭露头角,挑大梁、当主角,一些科技攻关任务得到了突破,一些创新企业得到了实惠。在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中,依图、云天励飞、旷视、驭势科技等一众AI领域的创新型企业拿下了出征任务。有人说,没帽子没职称的有能力者也能“揭榜挂帅”、有干事的广阔舞台,这是真正的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给我们鼓足了士气、增强了底气。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科技和人才成为百年变局的重要变量。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呼唤更多有能力的人站出来、干起来。创新的赛道不仅向每个人敞开,不论出身如何,也向所有企业敞开,不问规模大小,不问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跑出属于自己的一棒,才能既有“从0到1”的原始创新、“从1到10”的关键技术突破,也能实现“从10到100乃至千千万万”的产业化倍增与放大。无论是“揭榜挂帅”还是“赛马”,无论是大胆使用青年人才还是进行职称制度改革,都是为了把一切有能力的人发现出来、使用起来。要聚焦重大关键问题、国家战略迫切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让更多引领创新的科技人才打擂台、破难题,让最能解决问题的人出来,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者英雄有用武之地。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激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展其才、大显身手。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他们心无旁骛,甩开膀子往前跑。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营造公平竞争、勇于挑战、敢于攻坚的空气和土壤。